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新生報社出版《臺灣新生報》1947年(民國36年)1月13日1至4版

  此為一紙質報紙,以黑色字體印刷,本物件為1947年(民國36年)1月13日發行之《臺灣新生報》第446號,此物件為單張雙面,共四版,內容計有〈和談並無悲觀理由,端賴雙方推誠相見,雷震在滬答覆記者詢問稱〉、〈馬帥在美繼續等待和談消息〉、〈張治中招待新聞界答覆新省關係問題,新疆不穩之說與事實不符〉、〈黃河堵復未獲協議,中共堅持暫緩堵口放水〉、〈社論:「充實地方自治案」評價〉、〈希望友邦支持我國建立統一民主國家,顧維鈞在美講中國希望〉、〈東北教育觀感:兒童大半失學問題嚴重,如能急起直追前途有望〉、〈甘肅至廣東將建築鐵路,全長一千八百餘里,遠東航線春末開始〉、〈蘇北完成掃蕩工作,戰事重心移至台棗,冀境共軍企圖進犯保定〉、〈魯南戰事益趨激烈,察南共軍四向流竄〉、〈紀念司法節,首都及各地均舉行儀式〉、〈綏主席董其武暢談治綏方針〉、〈英倫證實蘇向挪威要求在斯島建軍事基地,挪外長將向國會提出報告,美已正式堅定的表明反對〉、〈英緬談判開始,緬甸政治領袖提三項要求,應於一年內獲得完全獨立〉、〈杜魯門全年經濟報告(下)〉、〈法圖控制越邊境,胡志明表示願談判和平,中英美領事訪越盟官吏〉、〈美考慮日本賠償問題,各有關國磋商若再陷僵局將指令麥帥開始遷移物資〉、〈朝鮮美蘇雙方可能重開談判,霍奇與蘇軍司令曾交換意見〉、〈南極探險隊〉、〈日政局不寧,吉田內閣將總辭職〉、〈土希邊境封鎖,安理會將派員調查希邊事件〉、〈美黑人反對馬帥就任國務卿新職〉、〈與史達林晤會後,蒙帥離蘇飛返英〉、〈考慮普遍裁軍,須先解決管制原子能問題〉、〈暹羅當局違反協議圖將僑商排出米葉,李大使已向暹政府提出抗議〉、〈行政會議一致重視本省經濟建設計劃,增加國民收入,提高六種水準〉、〈推行食糧生產政策,縣市應設改良苗圃,當局訂定辦法勵行早播〉、〈統一公路行政 公路事項均移公路局辦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高等法院推事吳鴻祺廣播詞〉、〈重建臺南地震災區,縣向地行商得貸款,嘉青年團所募款即日分配〉、〈農林處為增進生產成立臺農設計委會〉、〈四鄉編入臺中市,市派員勘定界線〉等。   《臺灣新生報》創刊於1945年10月,是戰後初期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所經營的官方報刊,其前身為1944年,臺灣總督府整併島內六間報社所發行的《臺灣新報》。《臺灣新生報》最初由李萬居主導,雖屬官營報紙,但仍忠實反應民意,在二二八事件前夕,官民衝突漸深之際,新生報屢次發表告誡官方約束權力之言論。二二八事件之後,李萬居職權遭架空,辦報人員亦多被肅清,《臺灣新生報》成為更加偏向政府的報紙。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5年接收臺灣之始,即派出「中央宣傳部」整頓臺灣報業,撤廢日治時期管控報紙的許可制度,改為登記申請制,管制的解除使得戰後初期的辦報風氣大盛。後由於民間報刊對於接收後的行政長官公署多有批判,於是在二二八事件之後,政府開始嚴格控管報紙,在戒嚴開始後更以資源節約、端正文化等理由施行「報禁」。(王天濱,2002。154-170)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