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新生報社出版《臺灣新生報》1946年(民國35年)6月15日5、6版

  此為一紙質報紙,以黑色字體印刷,本物件為1946年(民國35年)6月15日發行之《臺灣新生報》第234號,此物件採雙面印刷,共計五版,此處為其第五版,以及《電影戲劇》第4期。內容計有〈有為青年踴躍應考 公費生將開始受理 定員百名 保送專科學校〉、〈省立圖書館籌購 大批中文書籍 每月經費按台幣五萬元〉、〈川康國大代表 參觀高雄工廠〉、〈陳長官昨視察本社 並對各部門垂問綦詳 〉、〈省垣教育工作情形 着重三點努力推進〉、〈偽造鈔票罪該萬死 一般咸望嚴重追究〉、〈中南文化萃集一堂 海疆學術資料館成立〉、〈向參議會建議陳情 須要遵守七條規定〉、〈百感增茫茫 臺灣博物館一遊〉(本報記者菱舟)、〈略談化裝〉(杜雲)、〈我評「野玫瑰」〉(竹癡)、〈關於好萊塢〉、〈對一個演員的要求〉(毛文昌)、〈雜談京劇〉(塘江)、〈本週影評〉(白克)等。   《臺灣新生報》創刊於1945年10月,是戰後初期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所經營的官方報刊,其前身為1944年,臺灣總督府整併島內六間報社所發行的《臺灣新報》。《臺灣新生報》最初由李萬居主導,雖屬官營報紙,但仍忠實反應民意,在二二八事件前夕,官民衝突漸深之際,新生報屢次發表告誡官方約束權力之言論。二二八事件之後,李萬居職權遭架空,辦報人員亦多被肅清,《臺灣新生報》成為更加偏向政府的報紙。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5年接收臺灣之始,即派出「中央宣傳部」整頓臺灣報業,撤廢日治時期管控報紙的許可制度,改為登記申請制,管制的解除使得戰後初期的辦報風氣大盛。後由於民間報刊對於接收後的行政長官公署多有批判,於是在二二八事件之後,政府開始嚴格控管報紙,在戒嚴開始後更以資源節約、端正文化等理由施行「報禁」。(王天濱,2002。154-170)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