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新生報社出版《臺灣新生報》1946年(民國35年)6月7日5、6版

  此為一紙質報紙,以黑色字體印刷,本物件為1946年(民國35年)6月7日發行之《臺灣新生報》第226號,此物件採雙面印刷,共計五版,此處為其第五版,以及《新地》第9期。內容計有〈優遇員工肅正校風 炸壞校舍宜速修復 學校長保護者聯合會議當場提案〉、〈臺北市府歲出預算一億六千萬元 不敷四千萬圓 擬借款填補〉、〈陳長官繼續巡視各機關 前日赴農業試驗所〉、〈解決地權之糾紛 長官公署擬設調解委員會〉、〈稻江霞海城隍廟祭典 禁止獅陣彩閣遊行〉、〈推進臺南高工升格 畢業生組織委員會〉、〈工程師之意義――包可承廣播詞〉、〈救濟窮弱嬰兒 分署贈發營養物〉、〈高雄市自來水供應不足 已實行分區停止供水〉、〈暗受米栗百萬斤 案情重大應予清查〉、〈設法增進搬運效能 基隆港務局 籌組搬運工會〉、〈工潮解決 中航機已載客來台〉、〈短評:暢通海運〉、〈關於作家〉(沈汀)、〈多餘的話〉(餘生)、〈喜雨〉(發財)、〈萃唐漫筆(九)鄭成功致荷將科愛德書〉(耘農)、〈建設新地(木刻)〉(黃榮燦)、〈對話〉(閨流)、〈閑談四川〉(寒酸齋主)、〈小人物沉浮錄(長篇連載)〉(黎玄)等。   《臺灣新生報》創刊於1945年10月,是戰後初期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所經營的官方報刊,其前身為1944年,臺灣總督府整併島內六間報社所發行的《臺灣新報》。《臺灣新生報》最初由李萬居主導,雖屬官營報紙,但仍忠實反應民意,在二二八事件前夕,官民衝突漸深之際,新生報屢次發表告誡官方約束權力之言論。二二八事件之後,李萬居職權遭架空,辦報人員亦多被肅清,《臺灣新生報》成為更加偏向政府的報紙。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5年接收臺灣之始,即派出「中央宣傳部」整頓臺灣報業,撤廢日治時期管控報紙的許可制度,改為登記申請制,管制的解除使得戰後初期的辦報風氣大盛。後由於民間報刊對於接收後的行政長官公署多有批判,於是在二二八事件之後,政府開始嚴格控管報紙,在戒嚴開始後更以資源節約、端正文化等理由施行「報禁」。(王天濱,2002。154-170)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