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八十年代雜誌社出版《八十年代》雜誌第5卷第5期總號29號

  此為八十年代雜誌社1982年12月出版的《八十年代》月刊第5卷第5期總號第29號,內容計有〈林義雄請特赦〉、〈國民黨的「共識」在那裡?〉(朱一明)、〈省政總質詢的壓軸戲〉(羅思遠)、〈「限制連記法」的妙用──不是防止賄選,是防止黨外當選〉(吳重達)、〈作蔣經國、鄧小平的客──訪李漢魂將軍〉(陸鏗)、〈中共如何看待美國對台軍售──訪中共駐美「大使」柴澤民〉(陸鏗)、〈「中國之春」到美加──從紐約向大陸發射的一顆民主飛彈〉(陸鏗)、〈台灣人權一〇〇分──看中國人權協會的調查報告〉(黃明中)、〈人權日的禱告〉、〈自由的華勒沙,不自由的波蘭〉、〈馬可仕式的言論自由〉(高尚士譯述)、〈制服是教育的死敵〉(周庚)、〈為覺民學會澄清誤解──敬答諸先生〉(王高戎)等。   此件為康寧祥創辦的《八十年代》雜誌,為臺灣黨外雜誌的重要代表,除了編採風格較具國際觀,其相較於當時其他刊物的最大特點,在其對於「體制內改革」的倡議。《八十年代》雜誌的溫和派立場,與《美麗島》形成鮮明對比,為臺灣溫和派、議會路線的起源(蕭淑玲,2006,77-79)。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