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主潮社出版《民主潮》雜誌第26卷第1期總號431號

  此為亞洲人雜誌社1976年1月出版的《民主潮》雜誌第26卷第1期總號431號,內容計有〈新年談挽救對日貿易驚人逆差〉(張一夢)、〈也談大學必修科目的修訂問題〉(蘭君)、〈本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檢討〉(朱文伯)、〈聞臺灣政論雜誌停刊一年有感〉( 朱文伯)、〈筵席娛樂稅應改進的幾個問題〉(冠羣)、〈祭李養式先生文〉(儉公)、〈牛農招開記者會〉、〈人情與世態〉(楚材)、〈中立路線幻滅的實例!〉(賈林)、〈評「新太平洋主義」〉(魯曉明)、〈中秋夜苦雨;九日登高;除夕;登文天祥墓〉(胡國偉)、〈蘇俄故意破壞戰略武器限制協定〉(王寅卯譯)、〈雲樓散簡〉(陳祚龍)、〈愚園隨筆〈五〉〉(黃順興)、〈讀「擁有『三不』『三自』特權」後〉(非史公)、〈兩點懷疑,兩種取寵〉(高興發)等。   此物件為《民主潮》雜誌,由戰後初期從中國來到臺灣的「中國青年黨」所創辦,創辦於1950年10月10日。《民主潮》雜誌主要為政論性質的黨外刊物,此刊物創辦之初即關注臺灣的自治與選舉,另外也曾發表對「憲政體制」的評論,認為中華民國政府應該「切實實行憲政體制」,以維護民主憲法。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創作地: POINT (121.52145 25.04429)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