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雷聲雜誌社出版《雷聲》周刊第五期

  此為大學雜誌社於1984年出版的《雷聲》周刊第5號,內容計有、〈高玉樹政治生命結束了嗎?-一個觀察與判斷〉(林國宗)、〈高玉樹究竟有沒有加入國民黨?〉(張自立)、〈我對鐵路地下化的看法〉(高玉樹)、〈「美麗島」受刑人醞釀絕食〉(楊子明)、〈連戰接任省主席阻力重重〉(楊子明)、〈俞國華可能組閣嗎?-「跨刀內閣」又如何?〉(韓守成)、〈俞國華能否過關?-立法委員對俞國華的印象〉(于慧)、〈高育仁的頭痛時間-議會鬥爭又一章〉(司徒寤)、〈漲價是無能者唯一的手段-談交通費率調整之不當〉(李適)、〈大家一起來當警察?-從「迅雷小組」擴編招收大專生談起〉(吳養才)、〈為什麼汽車工業搞不起來?-經濟部如何向歷史交代?〉(王建國)、〈誰來關心他們?-由陳映貞「麵攤」所想起〉(康橋)等。   此件為《雷聲》雜誌,主要創辦人為雷渝齊。《雷聲》創辦人雷渝齊為政治人物,出生於重慶,後加入國民黨。在1980年當選立法委員,但試圖在1983年再次參選時因未受國民黨提名而退黨參選,在1984年創辦《雷聲》雜誌並投身黨外運動,且以老兵權益為主題,後在1987年創辦「大公黨」,並自詡為「國民兩黨外的第三勢力」。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創作地: POINT (121.5484 25.02877), 創作地: POINT (121.5876 25.04876)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