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諸大臣及靖國神社照片集

  此物件為單張黑白印刷品,印有入祠靖國神社者的肖像與神社景觀照,其外有封套一張,封面書有「御寫真」、「盡忠報國」、「精神作興」等字樣,封面中央的徽章為「桐紋」的其中一種「五七桐」,自戰國時期便被多名大名(地方軍閥)使用,其中最有名者即為豐臣秀吉,後在明治維新之後此紋章便由日本政府使用。   此件提到的靖國神社為日本為紀念因戰爭而殉職的軍官設立的神社,相當於日本的「忠烈祠」,前身是1869年由栖川宮熾仁親王所創立的東京招魂社,目的為紀念明治維新前的「戊辰戰爭」中犧牲的倒幕武士以及為維新奉獻生命的志士,其後在1879年由明治天皇命名為「靖國神社」,是由於在1877年爆發的西南戰爭而改名。靖國神社由於供奉日本二戰戰敗後被盟軍審判法庭審判為掀起戰爭罪刑的「甲級戰犯」14人,因而被中、韓兩國抗議此神社是祭祀侵略者的神社。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參拜神社成為充滿爭議的行為,如小泉純一郎的參拜就引發國外的抗議,而臺灣的高金素梅也曾要求日本政府將被徵調為「高砂義勇軍」的臺灣原住民靈位遷出神社,此外也有日本民眾抗議、反對參拜靖國神社。   此物件與日本官方逐步將臺灣民眾同化為日本人的政策相關。在1937年日本發起中日戰爭,日本本土於同年即開始由近衛文麿內閣發起「國民精神總動員」行動,以「舉國一致、盡忠報國、堅忍持久」為目標,讓國民從精神教育開始,凝聚對國家的向心力。在臺灣方面,總督府亦於同年開始對臺人進行「皇民化」教育,主要內容為寺廟整理、神社參拜、社會風俗的改造、國語普及運動、改姓改名運動以及軍事動員,直到1940年前,此時期的運動都是由總督府倡導,民間自發進行。1940年後,總督府為呼應日本本土的「大政翼贊會」成立,於是在臺灣成立「皇民奉公會」,將同化運動改由總督府主導,相關的活動也執行的更加徹底。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