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編草鞋長板凳

草鞋為臺灣早期農業社會中重要的生活用品,材料主要為稻草。由於草鞋不耐穿,需求量大,編打草鞋便成為婦女農閒時賺外快的工作。常見的製作方式為坐在長板凳上編打,整組工具包括長板凳、草鞋耙(又名搓仔)、矯仔座、草鞋矯仔(又名草鞋猴、繩勾板,外形上有5支耙牙)等。編打草鞋前,首先需要將稻草搥軟,增加稻草的柔軟度,比較容易成型。編打草鞋時,人跨坐板凳上,將草鞋矯仔(繩勾板)、矯仔座架在板凳上,主繩一端繫住身體腰部,另一端則將草繩分成2股套在草鞋矯仔上的耙牙,作成鞋底骨幹,然後上下交錯層層反覆動作編打,並利用草鞋耙往身體方向扳壓,緊實草繩間距。左右兩側編打出扣鞋繩的「鞋耳」,最後用剪刀修飾鞋底,剪掉零散突出的草絲。 本件為編打草鞋之長板凳,作用為固定編打工具。舊系統資料來源地記錄為桃園,但目前無資料可供進一步判斷。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桃園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