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乾隆45年曾為英「秀映奎垣」匾

1.本件為乾隆45年曾為英「秀映奎垣」木製匾額,上款有印一方,其左刻有「賜進士出身特授文林郎知福建漳州府海澄縣事調繁臺灣縣戊子庚寅辛卯三科充福建省鄉試同考試官加一級觧文燧為」,中間為四大字匾詞「秀映奎垣」,下款為「太學生曾為英立 乾隆四十五年孟秋月 穀旦」,左方刻有二金印。依其紀年可知此匾是乾隆45年(1780)所立。上款「觧文燧」,係指清代臺灣縣知縣解文燧(生卒年不詳),江西永豐人,乾隆31年(1766)進士,曾任同安、海澄知縣,乾隆38年至40年(1772-1775)調任臺灣縣知縣。 2.匾文「秀映奎垣」之奎垣,意指古代星宿之奎宿,又做魁宿,被認為是主掌文運與才學的星辰,故「秀映奎垣」有立匾人文才出眾之意。立匾人太學生朱為英即為清代的國子監生,由各級地方學校選出之生員或秀才送進北京國子監,成為貢生。 3.自明代以來,科舉成功的讀書人多會在家宅宗祠等處建立旗杆、懸掛匾額,用以彰顯功名的榮耀。至清代地方政府更編有旗匾銀,作為登科的士人之獎金,多用在建立旗杆或雕刻匾額,因此臺灣各處亦留有科舉旗杆與匾額之古物。科舉匾額之匾詞一般會刻有進士、秀才等名稱,亦有用其他讚美的詞句,科舉匾額的上款一般是為匾者,通常為主持該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會書名官銜,因清代科舉文化中,士人會將該科考試的主考官認為恩師。下款為立匾人,則是該匾額的表彰對象。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780~1780, 年代描述: 乾隆四十五年孟秋月穀旦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