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縱橫雜誌社出版《縱橫》月刊第3卷第6期第18號

  此為縱橫雜誌社1982年9月出版的《縱橫》月刊第3卷第6期第18號,內容計有〈陳若曦二度「中國行」-美國史丹福大學演講記實〉(尤金)、〈鬧市與禁區-聖若望大學「當代中國文學國際討論會」〉( 金介甫撰;黃珊譯)、〈你身上流有多少中國人的血液?-評劉福增在反日問題上的反動〉(殷海洋)、〈赤胆忠魂照汗青-抗戰時期台胞的血淚與奮鬥〉(王曉波)、〈惡魔的饗宴-讓檔案照片自己說話〉(陳川島)、〈評蘇南成的「杯酒釋兵權」〉(樵隱)、〈高準「不准」〉(羅威)、〈賢路於今未開-陳桂華下台,此其時矣!〉(李科員)、〈劉賓雁的尋求和追索〉(彥樺)、〈北極熊與北京烤鴨-透視蘇聯與中共關係的新變化〉(力揚)、〈何應欽的腰幹〉(孟絕子)等。   此件為縱橫雜誌社出版的《縱橫》雜誌,最早於1981年由鄭臨安創刊,由宋文誠主編,為1980年代的黨外雜誌之一。《縱橫》試圖連接黨內與黨外勢力,讓國民黨能正視黨外勢力,產生兩黨競爭的利民主改革。另外在統獨立場上,《縱橫》雜誌則反對臺灣獨立,偏向統一立場。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