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縱橫雜誌社出版《縱橫》月刊第2卷第1期第7號

  此為縱橫雜誌社1981年9月出版的《縱橫》月刊第2卷第1期第7號,內容計有〈細數「模式」話外交-我國三十年來國際地位之演變〉(彭懷恩)、〈從立法院的點名表決看-立法委員的角色分析〉(趙長風)、〈「正確!正確!正確!」-從監委林孟貴的委屈,談新聞報導的歪曲〉(南兵和)、〈人權是用坐牢與血汗換取的-有感於國際人權鬪士的受難與努力〉(洪鎌德)、〈無花的上海-中國大陸的「發電廠」〉(Melinda Liu撰;老金譯)、〈為警察人員招魂〉(言義)、〈台灣金融變奏曲〉(東方平)、〈學生運動的狂飈席捲歐洲(下)--理論和實際的研究〉(南方朔)、〈屏東縣長選情初探-邱連輝、陳恒盛鹿死誰手?〉(李鳴元)、〈「一個國大代表,已夠我累的了」-與國大代表周清玉一席談〉(馮子山專訪)、〈為姚嘉文辯護的回憶〉(謝長廷)等。   此件為縱橫雜誌社出版的《縱橫》雜誌,最早於1981年由鄭臨安創刊,由宋文誠主編,為1980年代的黨外雜誌之一。《縱橫》試圖連接黨內與黨外勢力,讓國民黨能正視黨外勢力,產生兩黨競爭的利民主改革。另外在統獨立場上,《縱橫》雜誌則反對臺灣獨立,偏向統一立場。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8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