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縱橫雜誌社出版《縱橫》月刊第1卷第6期第6號

  此為縱橫雜誌社1981年5月出版的《縱橫》月刊第4期,內容計有〈國民黨豈可開時代的倒車-論報備競選制度不宜輕言廢止〉、〈溝通有餘,卓見不足-國建會經濟組帶來什麼訊息?〉(龍振屏)、〈黃河雜誌為反對而反對-對黃河雜誌(22期)「黨外十論」的評論〉(馮子山)、〈不要哭,不要笑,但要理解-「天下雜誌」豈可只為資本家說話〉(賴無忌)、〈愛國不是專賣事業-龍旗雜誌在販賣什麼?〉( 李科員)、〈記者咬記者不是新聞-評兩大報「中菲海域新聞戰」〉(黃浩)、〈「里鄰長報」:一隻看不見的「報業怪手」〉(歐陽不平)、〈陣痛之後的南韓第五共和〉(林素芬譯)、〈立法院流會風波始末平議〉(張化仁)、〈台北市議員選舉之回顧〉(范增平)、〈學生運動的狂飈席捲歐洲(上)-理論和實際的研究〉(南方朔)等。   此件為縱橫雜誌社出版的《縱橫》雜誌,最早於1981年由鄭臨安創刊,由宋文誠主編,為1980年代的黨外雜誌之一。《縱橫》試圖連接黨內與黨外勢力,讓國民黨能正視黨外勢力,產生兩黨競爭的利民主改革。另外在統獨立場上,《縱橫》雜誌則反對臺灣獨立,偏向統一立場。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8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