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縱橫雜誌社出版《縱橫》週刊第65號總號112號

  此為縱橫雜誌社1986年11月22日出版的《縱橫》週刊第65號總號112號,內容計有〈誰喜歡政治大地震?〉、〈砸黨中央,鬧中正機場!-屏東黨外「義和團」現場報導〉(江亦青)、〈國際機場的「馬奇諾防線」〉(趙子龍)、〈黨中央、望中央、新黨救台灣?-「民進黨」捲入歷史漩渦〉(任春)、〈風蕭蕭兮易水寒-北市選情亂戰可期〉( 胡大為)、〈從「教父」到「馬路小英雄」-許國泰「桃園幫」勝算幾許?〉(許國棟)、〈萬馬奔騰會中原-第三選區黨內外大勢〉(彥薰)、〈民主前途操在你我手上-「縱橫」對本屆選擧的思考與期許〉、〈國民黨的聖戰士!-吳梓勇往直前〉(文亦虹)、〈康寧祥:制衡路線的決定之役-毀滅老康豈有助民主前途?〉( 康有為)、〈國民黨的「法外情」?-查禁書刊「上市」奇景〉(陳佩玉)等。   此件為縱橫雜誌社出版的《縱橫》雜誌,最早於1981年由鄭臨安創刊,由宋文誠主編,為1980年代的黨外雜誌之一。《縱橫》試圖連接黨內與黨外勢力,讓國民黨能正視黨外勢力,產生兩黨競爭的利民主改革。另外在統獨立場上,《縱橫》雜誌則反對臺灣獨立,偏向統一立場。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8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