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黃金田繪《春曉茶山處處香》

1.黃金田所繪民俗畫《春曉茶山處處香》,描繪採茶姑娘工作的情景。畫作題跋為「春曉茶山處處香,兩葉一心博意儂,歲次甲申年仲春,黃金田畫」, 為2004年(甲申年)所繪。 2.米、糖、茶、樟腦,是早期臺灣重要的出口產品,時至今日,茶葉仍然是臺灣的金字招牌之一,不管是烏龍茶、包種茶,都享有很高的口碑。 臺灣的茶鄉多在山區,例如阿里山、鹿谷、坪林,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其中以春茶的品質最佳。採茶工作多由婦女負責,其頭戴斗笠,再蒙上一塊布,穿上袖套,除了可以防止日曬,還可防止蚊蟲叮咬,同時將竹簍背在腰間,以方便將採到的茶丟入,也較適合在陡立的茶園間穿梭。採茶是用拇指和食指夾住茶間幼梗中部,再將茶葉摘斷,這是一件辛苦,而且要心細的工作,所以有些地區的人會用唱歌的方式,來互通訊息或是唱和,抒解工作的沈悶;當然,有些採茶男女也藉由歌聲來互訴情意,這樣的山歌也擴散至一般人家,變成日常生活中的音樂形式,所以北部的客家人通常以山歌或採茶歌,來泛指他們的民歌。 茶葉採收回來後要先曝曬,然後炒菁、揉捻、乾燥,現代這些都有機器可分勞解憂,但從前可全要靠人力,先以家中的大鍋翻炒,等到一定程度後用手或腳搓揉成團,然後再炒,如此反覆幾次,再放在蒸籠中,用木炭慢慢烘焙烤乾,才能賣到市面上去。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2004~2004, 年代描述: 甲申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南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