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黃金田繪《鹿港担捕社 半行走赴行口》

1.黃金田所繪民俗畫《鹿港担捕社 半行走赴行口》,描繪挑夫趕路運貨、送往行口的情景。畫作題跋為「鹿港担捕社,半行走赴行口,黃金田畫」。 2.推測畫作年代為1999至2004年間,黃金田開始繪畫民俗畫至本館購藏期間所繪。 3.「一府、二鹿、三艋舺」俚語,說明了鹿港是臺灣中部最主要的商品進出港口,不僅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農產品、手工製品會從此進口,臺灣中部許多農產、山產也會從這裡出口。 在沒有現代運輸工具的時代,貨物的運送都需要靠人力來擔送。工人們頭戴斗笠、雙肩擔著扁擔、腳穿著草鞋,將各種貨物從鹿港的行口運出。行口類似現代的同業公會,又稱為「郊行」。主要是依不同的行業來區分,所以當時鹿港最著名有八個行口:泉郊、廈郊、南郊、油郊、糖郊、布郊、染郊等「鹿港八郊」!不過要吃這行飯可是也要有足夠的體力與耐力,因為通常天還沒亮,整個隊伍就要摸黑出發,尤其是走在深山峻嶺之中,一不小心便會踏空失足,所以都要點火來趕路。所穿的草鞋經過兩天的長途跋涉,通常早就磨損不堪。早年往來埔里、鹿港間,草屯便是中途休息或留宿的的停靠站,當時許多人將草鞋丟在這裡,而這裡也是製造草鞋的地方,所以有草鞋墩的舊名。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99~200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南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