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黃金田繪《北管子弟班》

1.黃金田所繪民俗畫《北管子弟班》,描寫北管子弟團在廟前練習的情景。畫作題跋為「北管子弟班,黃金田畫」。 2.推測畫作年代為1999至2004年間,黃金田開始繪畫民俗畫至本館購藏期間所繪。 3.北管,是一種相當熱鬧激昂的音樂型態,不管是在一般的廟會節慶、神明誕辰,或是家中的婚喪喜慶,都是相當合適的音樂。另外,在歌仔戲中有許多曲調、吹牌、劇目,也都援引北管的戲曲,使得北管更加普遍地被人民所喜歡,可說是早年臺灣農業時期,民間最為流行的「熱門音樂」。 當時,許多庄頭都有北館子弟社的成立,也就是大家利用農閒之餘,聚在廟前的廣場或是大樹下,大家拿著自己擅長的樂器,鑼鼓聲一下,便開始彈奏。北管主要使用的樂器有吊規仔、殼仔弦、笛子、小三弦、嗩吶等旋律樂器,加上北管大鑼、板鼓、拍板、南梆子、鐃鈸、木魚、堂鼓等打擊樂器。其中因為使用樂器的不同,還分為西皮與福路兩派。西皮派是使用竹製的琴桿和琴筒,琴筒外蒙有蛇皮的吊規仔(京胡);而福路派則是使用椰子殼製成音箱的「殼仔弦」。不過也因樂器、曲風的不同,竟然衍生出西皮福路兩派之爭,嚴重者還演變成械鬥,尤其以宜蘭一帶最為熾烈,成為臺灣音樂史上相當特殊的一環。或許這正也代表著北管音樂風行的盛況,而「呷肉呷三層,看戲看亂彈」這句俗諺,也相當貼切地點出當年北管的榮景。 在沒有太多娛樂的年代,這些北館子弟社可說是地方重要的社團,大家藉由音樂的交流,一方面舒緩平時的身心的勞累,另一方面也是參與地方事務的好時機,不僅自娛,也能娛人。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99~200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南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