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黃金田繪《製造穀倉》

1.黃金田所繪民俗畫《製造穀倉》,描寫製作古亭畚過程的情景。畫作題跋為「製造穀倉,俗名(古亭盆),黃金田畫」。 2.推測畫作年代為1999至2004年間,黃金田開始繪畫民俗畫至本館購藏期間所繪。 3.早期的台灣,大多數人是以農業為生,所以居家環境的規劃與設計,也跟農務有所關連,例如房舍前用來曬穀的空地,或是在院子中搭建圓桶造型的穀倉,也就是「古亭畚」。所謂的古亭畚,也就是用來儲放米、穀或番薯簽等雜糧的地方,可說是家庭用的穀倉。 古亭畚的興建通常是用竹片層層先圈圍起來,變成一個大碗公的造型;待骨架構築完成後,再塗上用牛糞、泥土、水、稻殼等混合成的泥漿,乾硬之後則抹上石灰,以延長古亭畚的壽命。通常師傅會在立面處作一開口,用木門掩蓋,以方便存放或拿取。許多人家還會在木門前貼上春聯,或是貼個「滿」字,希望能五穀豐收。至於古亭畚的屋頂部分,則是利用茅草編織而成,以免雨水滲入讓存放的食糧發霉或萌芽。 古亭畚大多設在院內一角,除了可方便看顧以避免遭竊,也便於存取糧米。由於臺灣較潮濕,古亭畚並未直接立於地面,而是在下面放一木製平台,避免穀物受潮,讓稻穀在無現代化保鮮設備的年代,還可以保鮮長達一年之久。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99~200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南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