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黃金田繪《箍桶過程》

1.黃金田所繪民俗畫《箍桶過程》,描寫製作木桶過程的情景。畫作題跋為「箍桶過程:師父快做尾箍歹落,黃金田畫」。 2.推測畫作年代為1999至2004年間,黃金田開始繪畫民俗畫至本館購藏期間所繪。 3.在沒有大量塑膠用具的年代,日常生活中的器具多是木製或鐵製,其中木桶便是生活上的必需品,而製作木桶可說是一門獨到的功夫。 製作木桶俗稱「箍桶」,顧名思義,便是將一片片木塊箍在一起。首先將木材刨成片狀,還要有一定弧度,再一片片接合成圓形,外圍則用籐皮或鐵片圍住、扎緊,然後刨平,成為圓桶狀。 木桶多以檜木或福杉製成,因為這兩種材質比較不易腐壞,用久了也比較不會變形。檜木本身會分泌油質,遇熱還會產生香氣,所以適合用來製作腳桶、水桶等等;杉木無味且質地又輕,便是合用來做飯桶或醬油桶、榨菜桶。 木桶在早期的常民生活中式有很多用途的,例如現在流行的腳桶,也就是放在浴室使用的木桶。女子出嫁時,便會帶著土桶(屎桶)及腰桶(婦女生理期專用)過去夫家。另外,還有用來裝飯的飯桶,飯香混合著木桶的香氣,可是相當令人回味。不過飯桶和土桶大小相似,唯一較大差異是土桶有耳朵,可穿繩過去以方便挑提;而飯桶則桶口直徑大過桶高,這樣乘起飯來才順手,另外還有蓋子,以防髒東西落入飯中。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99~200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南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