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黃金田繪《三年四個月 出外學藝彼一日》

1.黃金田所繪民俗畫《三年四個月 出外學藝彼一日》,描寫年紀小小的男孩為了學藝,跟著師傅出外離家,在家人的目送下,不捨的情景。畫作題跋為「三年四個月,出外學藝彼一日,黃金田畫」。 2.推測畫作年代為1999至2004年間,黃金田開始繪畫民俗畫至本館購藏期間所繪。 3.早期的社會,教育並不像現在如此普及,能識幾個大字、做些簡單的計算,就已經是程度相當不錯了!所以許多家庭為了讓孩子能有一技之長,有時會將小孩送去「學師」(學司仔)。 正式學師,要先「拜師」,對師傅行三跪九叩之禮,再送上拜師酒及禮金,其中禮金數目必須為三、六的倍數,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之意。想要學好一項技藝可不是那麼短時間可達成的。通常,徒弟剛進門,做得多是雜事,例如打掃清理、幫忙師傅等等,至於真正的手腳功夫,很多時候是要靠徒弟平日的觀察揣摩,點點滴滴累積而來;不經過個三年五年,是不會「出師」的,所以才會有「三年四個月」這種概括式的說法。 等到學藝完成時,有的師傅會舉辦慎重的出師酒席,並將自己碗中一半的飯分給徒弟,表示已經把半套賺錢的本領傳授出去,還會送徒弟一套工具,希望他能好好打拚。由此可見,早期的師徒關係並非單純只是學技術,而是有點類似父子關係。師傅除了在技術傳授之外,在做人處事、生活細節等小地方,也是相當注重。 通常適合拜師學藝的年齡都很小,看到孩子為了學師,小小年紀便得離開家門,甚至遠赴他鄉,做人父母的通常極為不捨,家中年幼的兄弟姊妹也是如此。但為了日後的生計,只好忍受這短暫的分離!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99~200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南投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