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磨

1. 石磨,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石臼底座,以一大石雕鑿成寬口窄底、內有深凹槽的圓形石臼,石臼一側與上方的石磨流口相對處突出。上層為石磨,石磨上座似圓餅,下座承上座之處,凸起與上座等圓周直徑,頂邊有線之平行溝槽,交互成對角,以便磨碎米粒。最底部圓座周圍有大且深的溝槽,以承接磨出的米漿,溝槽由後向前略有傾斜度,至流嘴處最低。 2. 使用時,應有木製磨把接榫於上座(本件把手已失),由一人或一隻手舀米水放入上座圓孔中,另一人或另一隻手推磨石磨,慢慢磨出米漿,後續再將米漿去除水分,壓磨蒸煮做成年節藥用的粿粄,因此又稱「粿磨」。 3. 本件石質因經久使用,表面除有明顯的雕琢粗糙感外,器身有泥塵沾汙與植物根鬚纏著,應是不再使用後被改作擺放花器或是荒廢在戶外所致。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