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褐釉紅陶碗

直口,弧腹,圈足。紅陶質,坯體粗糙,雜質多,以轆轆拉坯成形,內外施罩暗褐色釉。這類碗燒成溫度偏低,品質不佳,因暗褐色調,通常稱為「黑碗」,以與一般的「白碗」區隔。日本時代,臺灣本島的碗盤生產受到中國和日本貨的壓抑,直到太平洋戰爭中才獲得發展的機會。當時對外交通斷絕,物資嚴重缺乏,許多窯址趁機製作碗盤。若干窯場如南投、沙鹿、大甲東乃至於鶯歌窯都有生產。由於大部分窯場沒有生產白色陶瓷的原料和經驗,只能依原來製作粗陶器的方式來製作陶質碗盤,製作粗糙。再者,由於釉藥材料極度缺乏,玻璃粉等釉藥代用品紛紛出爐。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描述: 日治末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