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阿美族石杵

1. 根據本館原始採購紀錄,本件採集自臺東東河阿美族。 2. 本件石杵顏色呈灰黑色,石材推測為片岩材質,製作方式係以打製與啄製。外型呈長條狀,上半段較細長,剖面扁平,為連接木桿之柄部,下半段圓胖,為擊打的用部,上下交界處帶一明顯的突脊。 3. 本件石杵推測為阿美族受漢化影響,沿襲閩南人或客家人舂米用的「腳踏精臼」,取代人力舂米以節省勞力與時間。石杵一般安裝於一長木桿上,下方對應一石臼,一般都將石臼埋進土裡,操作使用時以腳及體重施力於木桿另一端之踏板,利用槓桿原理使另一端的石杵揚起,當放腳後石杵便會急速落下而舂搗石臼內的穀物,如此反覆操作就可以將穀物脫殼、精白、搗揉。此外,於水源豐富地區之農家亦有利用流水衝力的重量取代腳踏人力,稱之為「水碓」或「勺碓」。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採集地臺東東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