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達悟族男子銀盔

1. 達悟族男子銀盔,外型呈圓錐狀,頂部尖平並附有提繩,帽底外開呈傘狀。全件以21片銀片打製成寬約5公分的長條形薄片,再套於木模上,由上往下層層圈繞,每片銀片邊緣穿孔以銅絲相互連結與固定。在銀帽第4層的前方,留長約7-8公分,寬約5公分的洞,不接合銀片,再於其上釘補一塊長1公分,寬3公分的銀片,於中央又接合長3.5公分,寬3公分的小銀片,便呈現2個眼洞。 2. 銀盔是為達悟族所最重視的財富,現今在蘭嶼的部落族人裡,大都視為傳家之寶,可見其看重之處。達悟族也是臺灣原住民當中,唯一具有冶金煉銀技術的族群,製作之材料早期多使用與外來族群交換所得銀幣加以鎔鑄。製作時須遵守許多禁忌,以免惡靈(anito)侵犯,妨害製作工作之進行。新盔完工時必須舉行儀式和慶宴,殺豬並潑豬血於銀盔上,使銀帽產生靈力。 3. 銀盔為達悟族男子衣飾,於平常日時放置於籐籃之中,收藏於屋內,如遇大船下水祭禮、新屋落成禮等重大節日或祭典時,族人便會帶上銀盔,身穿無袖短上衣與丁字褲等盛裝打扮參加祭儀或典禮。此外,在飛魚季開始的時候,男子拿著銀盔在海邊向海招揮,有邀請魚群祈求豐收之意。捕獲漁獲時會將銀盔懸掛於乾魚架上的魚乾中間,有尊敬魚類而誘集魚類的巫術宗教意義。 4. 本件原始購買資料註記採集自臺東蘭嶼東清雅美族。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採集地臺東蘭嶼東清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