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型石臼殘件

1. 從殘餘的部分推測應是大型石臼,周徑上寬下窄,中間為一個深坑凹槽。臼身雖然破損相當嚴重,從殘件中仍可看出飾以高浮雕花草紋;三足高架底座,飾以淺浮雕的獸面紋,底座與臼身間雕有一圈突出的圓環,讓整個石臼具有結構功能性上的區別以及裝飾性的美感。因年代久遠與嚴重破損,儘管有明顯的粗糙感與泥塵沾污,但可推測出原件該是相當具有藝術感的石臼,應屬富貴人家所有,作為人工持杵搗擊使用。 2. 石臼又可稱為「舂仔臼」(閩南語),是臺灣早年農業社會常作為搗去米糠皮製成白米或進行米食的加工器具,甚至用來舂米成粗粉;或是於年節時將製作糕粿的內餡如花豆、紅豆等搗成豆餡、豆沙等。1940年代以後,這種費力的石臼已漸漸淘汰,偶而可以在鄉間看到廢棄的古老石臼,或者被當成民俗藝術品蒐藏裝飾使用了。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