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中型石磨

1.本件結構由上下兩座貼合而成,下座凸起的圓周直徑大於承接的上座部位,上下座當中有軸,稱為「石磨心」,轉動時可形成摩擦力,使豆穀磨成漿。上座部分,呈圓餅狀,頂部的周邊有一圈較高的圓環,帶有些許白色斑駁的刮痕,環邊逐漸向一側孔洞處漸凹陷,作用是防止投入的豆穀向外傾洩;由頂部貫穿至底的圓形孔洞,是浸泡好的豆或米的投入口;邊壁還可見明顯的敲鑿痕跡與鐵線箍綁的鏽痕,扁方形的孔洞是做為榫接木製磨把之用。下座中間圓餅狀的凸起部位較一般石磨為淺,周圍有溝槽,供承接磨出的水漿,溝槽設計由後向前略有傾斜度,至流嘴處最低,使研磨出的水漿易於流向流嘴處承接的粿袋或桶內。因經久使用與年代久遠,轉折稜角處除了有部分破損也呈現較平緩滑順狀態,環形溝槽周邊已有明顯的破損、粗糙感與泥塵沾污。本件由於上下座的圓周徑不同,再加上石材上有明顯差異,推測應是各自相配的上座與下座毀損,而先民們慣於簡樸,所以將兩個不同組的石磨湊在一起繼續使用。此件石磨體積中等,可一人或兩人操作使用。 2. 石磨為臺灣早年農村生活中,多數家庭所有的工具之一。由兩片重達數十公斤的石頭和一根能夠旋轉石磨的搖桿所組成,操作時藉由磨鉤或磨把轉動時上座的磨石,以順時鐘方向推動,將要研磨的豆類或米穀放進上座頂面的孔洞中,並時時注入些許的水,磨出的漿液便會流下至底石的溝槽,再從流嘴處流出至承接的粿袋或桶中。將浸泡好的豆或米倒入磨石頂孔,一邊推動磨石,一邊將浸泡好的豆或米倒入磨石頂孔。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