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82年2月27日安平六位青年報導剪報

  此物件為剪報一張,出版日期為1982年2月27日,刊名不詳。報導內容計有〈春風桃李一席話 江湖夜雨半世紀 當年翩翩佳公子 今成皓皓白頭翁――安平六位青年嚮往祖國•日據時代拜師偷學國語 五十年後王城風月依舊 杜宇斜陽不知恩師何在〉(本報記者曉書專訪)。另包含數則零散報導及廣告,標題可辨識者有〈歐美要求蘇俄自阿撤軍 以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雷根籲俄共頭子談判結束戰闘〉、〈日強烈地震數十人受傷 印尼客機失事死廿六人〉、〈刺殺沙達特 伍兇嫌處死〉、〈對耶路薩冷地位有爭議 以埃自制談判〉等。   此件剪報最主要提到日治時期於安平地區當地人士修習國語的事件,當時步入壯年的林朝棟(臺灣著名史學家)、張長庚(曾任安平區長並開設中和醫院)等人延請從北平歸來的臺北籍人士李文揚為國語會話的講授教師,並隱瞞學習漢文一事避免受罰,最後李文揚返回北京,但眾人持續國語的學習。   日治時期的臺灣漢文教育主要有兩個管道,其一為總督府官方辦立的公學校,其二即為民間自行籌辦的書房教育。在公學校方面,在日治初期公學校還是前身國語傳習所時,儘管有增設漢文教育並編篡《漢文讀本》以貼近日常生活的方式教育孩童,然而教學時卻使用日文教學,另在同化政策下,漢文教育更是逐年縮減,最終於1937年完全廢止。而在書房方面主要以臺灣話(客家話、閩南話)教授漢文,並傳授中國傳統禮教與中華思想,但這並不被總督府接受,因此總督府以教授日本文化的漢文教科書替換書房使用的教科書,並立法嚴格控制書房,或是加以取締,使得日治後期的臺人無法輕易學習漢文。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