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Eugene Andriveau-Goujon〈東亞地圖:包括中國、日本、印度支那及亞洲諸群島〉

〈東亞地圖:包括中國、日本、印度支那及亞洲諸群島〉(Asie Orientale Comprenent L'Empire Chinois et le Japon, Les Etats de L'Indo-Chine, et le Grand Archipel d'Asie),法文地圖,繪製者為Eugene Andriveau-Goujon(1832-1897),Erhard r. Bonaparte鎸刻,收錄於《Atlas de Choix》,頁碼為36及37頁,1862年出版於法國巴黎。 本圖為地圖集中兩頁拼接,繪製範圍如圖名,為東亞,包括中國、日本、朝鮮、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一帶。功能分類屬於普通地理圖,也有政區圖的作用,中國按省區分別著色,其他國家個別著統一顏色。地圖內容包含主要城市、行政治所(區分省級與府級)、國界與國名、中國日本及朝鮮的次級區劃、海岸、河川描繪及歐洲列強勢力範圍(以顏色標注),地形展現為暈滃法簡易山形示意。本圖在東亞部分,已經採用十九世紀中葉歐人東來後的地理探察資料,中國本部劃分為十八省,滿洲北部已更新為1856年璦琿條約和1860年北京條約後,中俄間以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為界的新國界。日本的海岸描繪也頗精確,圖上所區分為傳統分道。朝鮮因歐人介入較晚,海岸描繪較為變形,也區分了八道劃分。臺灣標示為「福爾摩沙島」(Ile Formose),標注臺灣府、雞籠、打狗、蘇澳等十幾個地點。越南也做出省級邊界。有經緯線,地圖上方指北。 地圖的左下角,附註表格說明圖內中文、韃靼語、滿洲語及馬來語的一些地理名稱之法文涵義,例如中文Haï為法文Mer(海);馬來語Poulo為法文Iles(島嶼)之意。此張東亞地圖,呈現19世紀中葉後歐洲人對東亞的地理認知已相當精確。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86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法國巴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