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件為書冊中散落的一個頁面,中間為一幅水彩繪製的圖像,四周留有空白邊框,頁面右側邊緣處有裝訂散落的缺損與毛邊痕跡,因年代久遠,頁面呈現些微泛黃的狀態。圖像內容為一名身著黑色軍裝的青年,站在懸掛日本國旗的屋前,兩旁站著雙親,向眼前一群可能是村人的男女老幼們舉手致敬,村人當中有揮手致意,有微笑以對,有向小孩介紹說明等的姿態,小孩中有手持日本國旗者。整體呈現出軍愛民,民敬軍的融合氣氛。圖像上方有幾行文字,大意為︰「如果少年飛行兵返鄉/實際上我的身體碎片一定是想化成散落的海鷲,翱翔在天空中/如有拾到另外的碎片,就拜託你了」。 2.1930年代,日本興起軍國主義,開始積極地推動培養軍事人才,「少年飛行兵」便是其在航空教育方面的政策之一,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也不例外。當時小學老師常會拿一些關於航空方面的「繪本」與相關的課外讀物給學生閱讀,尤其自1933年「少年航空兵制度」實施以來,相關的書籍便逐漸增多。此頁面上的圖像上與文字,應屬推廣少年航空教育讀物的頁面。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