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耕作的水牛

1. 本物件為以耕作之水牛為主題之明信片,其正面為水牛犁耕彩色繪圖,影像中有兩組拖曳農具進行耕作的水牛與戴著斗笠的農人,影像左上角位置標有兩段文字「(臺灣の風物)水牛の耕作」,「運搬や耕作に水牛を使役せられてゐる、動作は鈍いが力は頭ろ強い」(大意為:水牛為動作遲鈍,但強而有力的動物,不論是搬運或耕作皆可使役牠。)背面為空白明信片橫式書寫面,以灰色單色印刷,右上方框為郵票黏貼處,右側有「郵便はがき」,上方標有「POST CARD」,其下方由左至右「Correspondence」、「Address」,中間有一條分隔線。 2. 臺灣水牛為印度種沼澤型水牛,曾於西元1624年由荷蘭人自印尼爪哇引進,而後來1630年明末清初時,中國當局為鼓勵福建難民遷移至臺灣,亦曾有「一牛三金制」的政策,而這當中的牛,即是指水牛。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