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代肚兜

白色雙層布料精繡肚兜,表面為米白色提花絲綢、背面米白色棉布,刺繡圖紋以金蔥線盤繞釘飾圖紋輪廓,再以五彩絲線滿繡精細圖案,呈現出金碧輝煌、喜氣洋洋的氣氛。刺繡技法以平針、纏針、刺針、打籽繡交錯,圖紋造形對稱且柔和而優雅,邊框飾卷草螭龍、纏枝、鋸齒紋等。頸部縫棉繫帶,刺繡雙鳳花籃,胸有降龍戲珠於弧形浪上, 腹部則以一大二小瓶花帶出寓意富貴平安的雙鳳圖。而本肚兜疑來自苗栗客家村。 閩客肚兜以扇形居多,裝飾以吉慶圖案如花、鳥、如意紋等為主,多飾口袋,作收藏貼身物用。肚兜相傳漢代已有,清代稱「抹胸」。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寒內侵者,俗稱兜肚」。男女皆有之「肚兜」功能為防止風寒內侵,藏腹掩胸。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