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冰裂黃瓷

林葆家先生是台灣早期赴日研究陶瓷的學人,1935年隻身赴日本,棄醫學轉投入陶瓷領域的研究,共歷時3年半。1939年返台,在故鄉霧峰創設製陶工廠,此後浸淫於陶瓷及陶藝共約50年。林葆家素有「台灣陶瓷之父」、「台灣現代陶藝之父」的美譽,對台灣陶瓷產業與陶藝發展的貢獻,深受肯定。1940年代為陶瓷工廠負責人、工礦公司苗栗陶瓷廠廠長;1950年代於故鄉成立陶林工房個人工作室,從事探查台灣原產陶瓷原料,並加以收集、分析及試驗;1960年代於板橋成立工廠生產長石,以供應窯業工廠配釉,並致力於對台灣窯業從業人員的教育與技術的傳授,同時,在台灣窯業雜誌撰寫陶瓷釉藥知識講座專欄;並受陶瓷同業工會「陶瓷工業職業訓練班」之邀,於台北縣鶯歌中學教授彩飾、色料、燒成等課程;1970年代,擔任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陶瓷陳列館的顧問,並於台北住處成立「陶林陶藝」教室(1974年),1978年開辦台灣第一次的陶藝師生聯展,帶動了台灣陶藝的發展。1975年受聘於中國文化大學化工系,教授陶瓷技術與知識。1980年代,擔任鶯歌陶瓷技術輔導中心首席顧問,並任教於國立藝專和實踐家專。1986年獲頒教育部第2屆藝術薪傳獎,1989年台中縣十大傑出藝術家金穗獎。林葆家的成就,曾如宋龍飛所說的,「他歷經了台灣陶瓷業界的荒蕪期、興盛期,乃至於轉型期。他不僅是一位工業陶瓷家,同時還是一位教育家,現代陶藝家。」林葆家的作品,如劉鎮洲所說的,「這位享譽台灣陶藝界的前輩陶藝家,長久以來便以中國傳統古釉:木葉天目、曜變天目、釉裡紅及釉上、釉下彩繪等作品稱著,近年來則嘗試將各種傳統釉藥,運用在不同的作品表現上…使青瓷釉產生不同疏密深淺的裂紋變化,及由藍到黃的不同呈色表現,而使青瓷展現出新的風貌。在作品造型上,雖然是源於傳統陶瓷器形而來,而在以拉坯成形的作品輪廓弧度變化其整體造形的起伏轉折之中,卻隱然流露出造型上的現代感…對於彩繪,他並不講究筆法,但求運筆之隨心所欲,因此,他的彩繪品表現,在沉穩質樸中又不失赤子之心。這也是林葆家先生多年來在陶藝創作上所秉持著一貫風格。」又如宋龍飛所說,他的作品「早期以研究中國傳統的釉色著手,他所燒製的木葉天目茶盂、曜變天目盤、碗,均得個中三昧……曾入選義大利法恩札、法國國際陶展。中期作品則沉迷於新古典主義的創作,他的描金釉裡紅堪稱一絕……其他如青花,使用苗栗土外加白色陶衣繪製燒成,亦產生別具一格的鄉土風味;釉上彩與釉下彩的繪製亦極富雍容華麗之能事。近期研製之青瓷,更展現了葆家先生新古典藝術陶藝創作豐富的內涵。」(謝東山撰)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林葆家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1988年
  • 全集/系列名
    鶯歌製陶200年數位典藏
  • 相關地點
    台灣
  • 地點名稱
    中國文化大學/陳列館/陶瓷博物館/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霧峰/鶯歌/東山/東山
  • 緯度
    25.137688/24.9916/24.951/24.9494/24.0637/24.9544/23.9639/23.9236
  • 經度
    121.540962/121.298/121.352/121.352/120.699/121.356/120.6/120.86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