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金練成款藍綠釉拍打印紋盤口斜腹式陶甕

本物件為金練成款藍綠釉拍打印紋盤口斜腹式陶甕。陶胎。盤型口、唇口平坦、寬口、壁直、腹斜溜至底、平足。泥條成型,器壁不整。器身施罩藍綠釉,釉汁隨意流動,產生一種不規則發色的流動感。肩臂處有拍打印紋,為連續細密上下排列的短線紋,圍繞一圈;並在拍打印紋上施蓋橫向的「金振興」長方形款,左右戳印,連續圍繞一圈。此為盛裝米、水、等物品的盛裝陶器。日治時代,桃園大溪金山面 窯業亦曾盛極一時,有「金煉成」、「林振興」、「金勝興」﹙後改名新復興﹚、「建興」、「等男」等五家,至六十年代左右,五家窯廠結束營業。「金鍊成」前身為「董陳氆陶器製造工場」成立於日治西元1916年(大正5年),場主為董陳氆,是竹塹地區陶器製造業之先軀。早期生產缸、缽、甕、碗、花盆、塘涵管等陶器製品,於西元1943年(昭和18年)遷移至關西橋。遷廠後,改名為「金煉成陶器製造工場」。廠主汪其輝結束新竹東門市場五金行,全心投入陶器之製造。興盛時期聘有福州師父林景振(林振興窯主)、林景針(林振興窯主之堂弟)、林象順、李厚管(新埔犁頭山裕和窯主)、林裕貴、林裕福、林木金(北埔林益興窯主)及大甲東師父林添福(1959年獲聘,一年半後離職,為竹南蛇窯窯主)等多位製陶師父,專業分工,各司其職。分為「大石回」師傅以製作水缸為主,不用轆轤,用土條盤築法徒手製陶,另「小石回」師傅用傳統轆轤製作小件陶器。金煉成第二代董文(漢文),婚後至東門市場開設五金行,直到金煉成遷移金山面 時,才真正發揮所學,把金煉成陶器製品提昇至一定水準,功不可沒。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金煉成陶器製造工場
  • 日期
    年代: 日治時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