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吉祥繡眉勒

本物件為「嘉義縣朴子鎮民邱奕松先生」所捐贈其祖母所遺留之額帶,額帶又稱眉勒,以米黃色絲綢為底布,以草綠色絲綢於兩端貼布裝飾,背面以桃紅色棉布襯底,外型輪廓以寶藍色提花絲綢鑲緄緣邊,再以0.2cm的細織帶貼飾,內部刺繡以金蔥線細細排列盤繞釘縫成三個桃形與石榴紋開光構圖,內容以各色絲線刺繡花鳥、金魚、魷魚、蜻蜓、草蟲等圖案,魚寓意年年有餘,蜻蜓、草蟲比喻子孫繁茂,做工精細而配色鮮明亮麗。 眉勒是臺灣漢族婦女戴在額頭前的裝飾,其形制源自於明代,前身是宋代的額巾稱之為「額子」,明清時期尤其流行於江南一帶,俗稱「頭箍」或「勒子」。年輕女子用者稱為「春眉」,多刺繡裝飾圖案華麗,老婦多戴青、黑素色眉勒,稱之為「烏巾箍」,具有束髮、裝飾、護耳防寒的功能;在臺灣早期傳統社會生活中,不論是客家或閩籍婦女都有配戴眉勒的習慣,眉勒的造型是兩端寬大可以護住耳朵,中間部份縮窄正好貼在前額但不至於遮住天庭部位,兩端有細繩或綁帶在腦後繫綁固定。眉勒主要有裝飾、寒風保暖的功能,客家傳統早期婦女在坐月子或老年婦女使用較多,後來因為時代改變被花布頭巾取代。客家婦女使用眉勒稱為「頭紮」,老年婦女大多使用素色或黑色眉勒,年輕婦女眉勒有較多的刺繡或裝飾。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不詳
  • 日期
    年代: 不詳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