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螺大橋碑記拓本

本物件為西元1953年(民國42年)西螺大橋碑記;濁水溪,又稱螺溪,乃臺灣最長河川,東西流向,卻阻斷南北交通。西元1927年(昭和12年)興工建橋,兩年內完成橋墩的初步工程,但以發動七七事變、太平洋戰爭諸侵略行為,在物資匱代下而令工程停擺,未克完竣。 及西元1945年(民國34年)二戰結束後,地方人士組織「西螺大橋促進完成大會」,向政府一再爭取。政府感於民情,乃向美國尋求資援,並成立工程單位。終於西元1952年(民國41年)5月29日施工,同年12月25日竣工,完成長達二公里、三十二橋孔的鋼材大橋,時稱「遠東第一大橋」。 西元1953年(民國42年)1月28日舉行西螺大橋通車典禮,時任行政院長陳誠先生指出本橋的完成有二項意義:一是自由中國建設的里程碑,二是中美合作的合作碑。自是,西螺大橋連通南北、銜接雲林、彰化兩縣,成為本省縱貫通衢。西元1962年(民國51年)彰化縣政府將西螺大橋列為彰化八景之一–「虹橋夕照」。 近年,省公路局在橋所在的濁水溪上游七百公尺處新為一座大橋,以取代西螺大橋的交通任務。今日,西螺大橋功成身退,並漆成鮮紅色而成為雲林縣西螺鎮的文化資產、觀光重點。落成紀念碑記立於橋畔,中美合作銘記鐵牌猶嵌橋樑,西螺大橋印證了歷史的今古往來。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1953~195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