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物件為西元1867年(同治6年)劉明燈統帥防海柔遠題詞碑拓本,全文10行79字,採陰刻形式。本件碑記係劉明燈統師經過柴城(今車城)時,有感而發之作「奉君命,討強梁;統膍貅,駐繡房。道塗闢,弓矢張;小醜服,威武揚。增弁兵,設汎塘,嚴斥堠,衛民商;柔遠國,便梯航。功何有,頌維皇!同治丁卯年秋,提督軍門臺澎水陸掛印總鎮裴凌阿(斐淩)巴圖魯劉明燈統師過此題。」留下羅發號事件的直接史料。 西元1867年(同治6年)2月7日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在紅頭嶼(今蘭嶼)遭風觸礁沉沒,船員駕划在琅嶠(今恒春地區)登陸,悉為龜仔角原住民殺害。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W.LeGendre)向中國抗議,要求查辦,並有美艦二艘到當地直接行動,結果失利。清廷唯恐美軍大舉入侵,乃命臺灣總兵劉明燈進駐琅嶠「剿番」,並佈防增兵、威柔遠國,以屏障臺灣南疆。 美國領事李仙得、英國通譯必麒麟、琅嶠漢人、臺灣兵備道吳大廷、臺灣鎮總兵劉明燈、排灣族斯卡羅大頭目卓杞篤,於琅嶠締結「南岬之盟」,保證日後不再殺害西洋船舶海難人員。南岬之盟結束之後,劉明燈勒石於車城庄福德廟(今福安宮),即俗稱「劉提督碑」。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