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鼎建關帝廟碑記拓本

本物件為西元1777年(乾隆42年)鼎建關帝廟碑記拓本,碑額陽刻雙龍拱日紋飾及陰刻篆書「鼎建關帝廟碑記」,碑框陽刻花飾,全文18行,採陰刻形式;係該廟落成紀事,由福建臺灣府北路理番同知武陵朱景英撰文,詳述前任臺灣北路理番海防同知王右弼首倡捐資,並議立建築關帝廟之經過始末。 朱景英,字幼芝,一字梅治,號研北,湖南武陵人。西元1750年(乾隆15年)解元,西元1769年(乾隆34年)由建福寧府寧德知縣拔擢擔任臺灣海防同知,西元1774年(乾隆39年)改調北路理番同知;著有《海東札記》、《畬經堂詩集》。 據《新竹縣志初稿》卷三「祠祀」所載:「關帝廟,在縣治南門內。乾隆四十一年,同知王右弼建,費金八千有奇。同治十年重修,右旁另建一間為馬欄;左側另建一座三進,祀觀音菩薩。」西元1776年(乾隆41年)淡水廳同知王右弼倡建關帝廟,當時官方鼓勵民眾信仰關聖帝君,藉此教化百姓忠勇報國以加強清廷統治的力量,便由官方興建武廟,於隔年2月完工,為三進式建築格局,位於當時竹塹城南門之內。另有副碑鼎建關帝廟捐題碑記,詳載樂捐建廟之士紳與商號;為研究新竹關帝廟沿革史的重要文獻史料,藉由碑文也可探討清代崇祀關聖帝君的情形。 西元1711年(康熙50年)始有漢人來到竹塹(今新竹)地區開墾,西元1733年(雍正11年)淡水海防廳從彰化縣城正式移來竹塹時,淡水同知徐治民在四週遍植莿竹,整個區域呈圓形,有東、西、南、北4個門,為竹塹建城之始。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不詳,本館翻攝。
  • 日期
    年代: 1777~177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