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與風

陳志欣,1999年新竹玻璃國際藝術節金玻獎得主,從事玻璃創作十餘年,擁有豐富的多種成形技法及複合媒材創作經驗。陳志欣的作品屢獲佳績,此次以「綠色足跡」探討人類對自然與土地的過度利用及節能環保議題,並研究玻璃作為節能容器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此外,他的作品〈周公愛夢蝶〉運用光影變化,賦予居家室內空間豐富的想像力。夢境中自由飛翔的山水意象,透過玻璃藝術真實或想像地呈現,展現了他對生活與工作的深刻省思。 本件作品為〈竹與風〉,主要利用灰色、白色的混合顏色玻璃吹製並利用膨脹顯示出流線型的感覺,創造出風的意象。大致形狀完成後,再利用金黃色玻璃上色,彩繪出竹葉紛飛的樣子。 吹製玻璃需要放入窯爐中,在約1350°C的高溫下融化,形成熔融狀態的玻璃。這種高溫使得玻璃變得可塑,為後續的吹製過程做好準備。接下來是收集玻璃。作者使用一根空心吹管(也稱作吹棒)從窯爐中取出一小部分熔融玻璃。作者將吹管插入熔融玻璃中,旋轉並提起,使一小塊玻璃附著在吹管的末端。這一步需要迅速且精確,確保玻璃的均勻附著。隨後進入吹製與塑形階段。作者通過吹管向玻璃中吹氣,形成一個玻璃泡。然後,會在吹管的末端輕輕旋轉和搖晃,使玻璃泡均勻膨脹。在這個過程中,作者會使用各種工具(如木模、金屬鉗和剪刀)來塑形玻璃。塑形過程中,作者需要不斷將玻璃放回窯爐中加熱,以保持其可塑性。在增大與成形階段,作者多次重複吹氣、加熱和塑形的步驟,逐漸增大玻璃泡,並將其塑造成所需的形狀。這一過程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經驗,以確保玻璃的均勻性和對稱性。當玻璃達到預期形狀和大小時,作者會使用專業工具對其進行切割和修整,這可能包括修剪邊緣、打磨表面或添加裝飾細節。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陳志欣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新竹市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