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希望的窗口

玻璃工藝創作「希望的窗口」,表現從裝置的木窗之中,遠眺新竹的東門「迎曦門」,作者為新竹玻璃工藝家鄭武鈺。首先從玻璃工藝的類型來看,屬於窯燒陶瓷胎(通稱陶胎,本作品為瓷胎)熔合玻璃,以及木工裝置的綜合運用,其工序工法如下: 第一、首先是透過陶藝的陶板機將瓷土滾壓,製作四片長方形的土板,再以瓷土揉出細細的土條,依據構圖除了將「迎曦門」大致的建築輪廓線包覆之外,又進一步在其中劃分出更細小的塊面,製作高出於玻璃表層的瓷土條,使之成為塊面交界之間的邊線。 第二、待土板完全乾燥之後,可選擇先素燒再填玻璃料,或直接進行填料的作業,也就是在瓷土條區劃出的塊面中,分別填放藍色、綠色、黃色、紅色或多重色彩的玻璃粉、玻璃顆粒,有些塊面在舖放玻璃粉時還會參雜透明或其他的顏色。 第三、接下來進行瓷胎燒結的窯燒作業,將前述填料完成的平板瓷胎,移到窯爐中的耐火板(棚板)之上。當擺放完成就緒之後,便關閉窯門、設定燒成溫度,啟動開關後正式進行燒窯作業。在過程中每一塊面中的各色玻璃粉和顆粒,因高溫(釉燒溫度)熔融而與底層的瓷胎熔合成為一體。以陶瓷的燒成而言,本作品的玻璃取代了釉藥的功能。 第四、窯燒完成經過徐冷之後,由於玻璃與陶瓷的膨脹係數差異過大,造成所有的玻璃表面產生了開片(冰裂)現象,而創造了特殊的裝飾之美。接下來釘製木框以仿造木窗的形式,最後再將前述的玻璃板,透過裝框的方式固定完成。 論及作品的主題「希望的窗口」,是藉由新竹城僅存的東門「迎曦門」,隱喻在天亮日出時透過窗外遠眺,迎著朝陽而充滿無限的希望。有關作者鄭武鈺新竹市人,先後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工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原是以陶瓷工藝見長,曾任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苗栗陶瓷技術輔導中心主任。1999年拜許金烺為師後開展玻璃工藝創作,隔年即榮獲「新竹市竹塹美展玻璃類竹塹獎」首獎,其後更在其他重要競技獲獎,關於作品的特色是常將陶瓷與玻璃的工藝結合,而稱之為「陶玻」藝術。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新竹市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