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富貴雙魚

玻璃工藝創作「富貴雙魚」,主題是從古代青銅器帶蓋豆盤及雙魚尾,藉其諧音表現富足尊貴之意,作者為玻璃創作工藝家楊惠姍。從玻璃工藝的類型來看,是屬於熱端加工的脫蠟鑄造玻璃,整體上共分為高腹盤、豆形蓋,以及做為足部的盤底魚尾,因此個別塑形以及脫蠟鑄造,其工序工法如下: 第一、首先是完成作品造形的「原型」,塑形的材質則使用黏土質較精純的模型土,透過各式的陶藝刀具,以及雕塑藝術的手法將作品表現出來,從基礎型態的粗坯,到完整結構的中坯,一直到局部細節的細坯。最後的收尾流程是以海綿或質地細膩的化妝棉,沾水後在坯體表面上細細打磨修飾,一方面去除坯體上的雜質,另一方面讓作品紋飾與質感更加清晰明確。 第二、接著要進行矽膠模翻製的流程,先以可拆卸組合的模板,依據作品「原型」的直徑或寬度,製作足以圈圍包覆的外筒,同時再以相同材料另於下方附加筒底。至於外筒邊緣與「原型」之間,必須保留適當的空間,也就是日後矽膠模的厚度。 第三、正式展開製作矽膠模之前,事先備妥已加入硬化劑並調和完成的矽膠,然後徐徐注入筒內以避免產生阻塞流動,或是氣泡形成矽膠模的空洞。直到「原型」四周的空間注滿矽膠,以及淹沒「原型」頂部的適當厚度為止,至於作品的底部,應密貼筒底,不可被矽膠滲入,這是故意保留做為鑄料口。此階段為確保矽膠與「原型」充分的緊密接合,還須放入真空機內,透過抽真空的作業,完全消除氣泡,俾使矽膠與「原型」確實緊密吻合。 第四、待矽膠凝結固化之後,即可拆卸外筒模板,取出矽膠模後翻轉使鑄料口朝上。接著使用手術刀、筆刀、美工刀等,在鑄料口其中的一個對角線的兩側,以縱向鋸齒狀的切法將矽膠模分兩次(外層、內層)切開,並藉其彈性與延展的特性,將「原型」從矽膠模中取出,然後再將矽膠模內部清洗晾乾。 第五、接下來進行製作蠟胎(蠟型)的流程,首先以可拆卸組合的模板固定矽膠模,再將加熱成液態的熱蠟,放慢速度徐徐注入矽膠模內,以避免熱蠟流動產生氣泡。此外,為確保熱蠟與矽膠模充分的緊密接合,還須將熱蠟尚未冷卻的矽膠模放入真空機內,透過抽真空的作業,完全消除氣泡,俾使熱蠟能與矽膠模內部確實緊密吻合。待熱蠟冷卻至常溫之後,即可拆除模板,謹慎小心地從矽膠模中取出翻製完成的蠟胎。至於空出的矽膠模,可在清理之後重複使用,再行製作另一件新的蠟胎。 第六、翻製完成的蠟胎,即是未來鑄造玻璃的原型,但為確保蠟胎翻製的品質,以及有無翻製過程中造成的瑕疵,所以在翻製完成之後,還須做整體蠟胎作品的精細檢查。如發現局部的瑕疵則進行修蠟作業,透過工具和熱蠟執行修復工作。 第七、接下來正式展開鑄造的前置作業,也就是製作耐火(熱)石膏模,首先是以可組裝拆卸的模板,將蠟胎圈圍包覆後製作外筒,其作法與矽膠模翻製的流程相同。接下來將調和完成的石膏液徐徐注入筒內,直到蠟胎完全被石膏包覆為止。此階段與製作矽膠模一樣,必須透過抽真空的作業,以消除氣泡,獲得完整的石膏模。為了增進作業效益,通常是在累積適量的蠟胎之後,再一併展開製作石膏模。 第八、待石膏模升溫、凝固硬化之後,便進行脫蠟的作業,將整批的石膏模放進蒸氣脫蠟機內,透過升溫加熱的方式,將石膏模內的蠟熱熔成液態後流出。當所有的蠟質流出脫盡之後,石膏模內的空間即是日後玻璃鑄造的造形。 第九、在脫蠟完成的石膏模內,正式開始進行填料作業,也就是先將石膏模上下倒置,作品底部的鑄料口向上,再將玻璃碎料填入石膏模內。本作品使用的是透明的「塊狀」鉛玻璃鑄料,由於在鑄造的過程中,玻璃塊之間的孔隙會因高溫熔融而縮小,甚至消失,因此填料要高出鑄料口,必要時要在鑄料口上方放置承載玻璃鑄料的「套模」。 第十、待整批石膏模的填料作業完成之後,正式展開窯燒作業,即將所有的石膏模移置到窯爐之內,並在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之後,便關閉窯爐、啟動開關。在高溫窯燒的過程中,石膏模內的「玻璃塊」開始熱熔與重新熔合,並且依據石膏模內的空間熔融成形。 第十一、經過窯燒作業的完成,並在等待一段時間的徐冷流程,即可一一取出石膏模再逐步清除石膏,玻璃作品便逐步地顯露出來。當石膏清理完畢的玻璃作品,仍須再經過噴砂、酸拋光,以及「底部」(鑄料口)研磨與拋光的作業,方能完成脫蠟鑄造的玻璃物件。 第十二、至於豆形蓋的製作流程與高腹盤一樣,只是在內層另外施以黃金鍍層的裝飾,其手法是採用「非金屬電鍍」或「貼金箔」的方法,。 論及作品的主題「富貴雙魚」,其器物原型為青銅器的帶蓋豆盤,是貴族的生活飲食器與祭祀用的禮器,在此將高足改為雙魚的魚尾,而豆形蓋又施以黃金彰顯尊貴。有關作者楊惠姍(1952-)臺北市人,曾經是1970年、80年代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並連續獲得第21、22 屆「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以及第29 屆「亞太影展」的最佳女主角。但在演藝事業如日中天之下,於1987年離開電影界,與導演張毅一起創立「琉璃工房」,投身於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的創作,也由於「琉璃工房」的成立,不僅改變了臺灣玻璃工藝創作的視野,更讓世界對臺灣水晶琉璃有全新的認識。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新竹市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