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雪山

玻璃工藝創作「雪山」,主題是在直腹器形「花器」的器壁上,以噴砂的方式表現雪山山脈,作者是彭永森。從玻璃工藝的類型來看,是屬於熱端加工的徒手吹製玻璃,再加冷工的噴砂紋飾處理,其工序工法如下: 第一、首先透過空心的鐵製吹管從坩堝窯爐中,捲取適量熱熔狀態的玻璃膏,吹出小泡並待稍冷定形後,再度捲取玻璃膏,並稍微吹大玻璃使成球體。接著再沾橙色的玻璃粉,並在靠近吹管部分沾一圈藍色的色粉,部分重疊在橙色的玻璃粉之上,然後放入瓦斯加熱爐中加熱,經過反覆處理到漸層的效果,其間還會數度以報紙沾水整形,使之表面更為平整,接著再度從坩堝窯爐中捲取玻璃膏,經過濕報紙整形後,以刀背、鋼棒等工具,在玻璃球體上壓出不規則的凹陷,再將吹管移到工作台上,並轉動吹管,使玻璃球體表面沾到工作台上鋪好山脈形狀的白色玻璃粉(凹陷處沾不到),以及靠近吹管處沾上一圈的白色玻璃粉,再放入瓦斯加熱爐中加熱。 第二、接下來進行作品造形的前置作業,先以鐵製吹管將前述的玻璃體,一邊滾動、一邊吹氣,使之逐漸膨脹,形成空心的玻璃球體。接下來在繼續加熱與造形修整,直到吹管部位的球體接近花器的造形為止。 第三、再以長夾在接近吹管處做出「夾頸」的凹痕;另一方面則以鐵棒捲取少量的熱熔玻璃膏,於工作平台上滾動成錐狀後,再將頂端熔著於作品玻璃體的底部,藉由「架橋」方式令鐵棒與吹管形成一直線,最後再以鑷子沾水滴在「夾頸」處,其後以刀背、鋼棒等工具輕敲,使得吹管與玻璃體分離。 第四、接著透過鐵棒將玻璃體放入瓦斯加熱爐中加熱,直到斷開的開口處熱熔軟化之後,再移至馬椅上一邊轉動鐵棒、一邊用鐵夾等工具,為開口處稍稍修整成歛口之後,再一邊轉動鐵棒、一邊以長夾等工具直接在口緣處壓出八個凹陷,使之形成花瓣形的瓶口。 第五、待整個花器與瓶口造形確定之後,就以鑷子沾水滴在「架橋」處,再以刀背、鋼棒等工具輕敲,使得鐵棒與作品分離。再以耐火手套放進徐冷爐中慢慢降溫,待降至常溫之後取出作品。 第六、最後階段則進入冷工的「酸刺」作業,將玻璃花器放入塑膠籃中,再放入氫氟酸與強鹼的腐蝕液中浸泡進行「毛蝕」,數分鐘後取出以水清洗,使之產生比噴砂更為柔和的「毛面」(霧面)效果。最後透過研磨機與拋光機將底部研磨拋光。 論及作品的主題「雪山」,向來被視為北臺灣的聖山,也是象徵新竹縣屋脊的重要地標,透過宛如夕陽時分的橙黃底色,益加增添其神秘的氣氛。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新竹市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