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楊士芳家族公媽龕

公媽龕外觀從上至下,由龕頂、龕身、基座所組成,龕身因位於視覺的中心,是整個公媽龕的重點精華所在,因此,在這個位置上有許多重要的裝飾,從內容來看,可以稱得上是縮小版的神龕,其花罩、龕匾、門扇(窗櫺)、大楣等,皆非常相似,從龕體結構型態觀察,其造型上多有互通借用的現象。基座則與同為「小木作」家具類的供桌、香爐等形似,具有束腰、腿足、托泥、力水等(楊士芳家族公媽龕托泥已脫落)。其腿足作法亦是常見的螭虎吞腳,如同明式家具中的「三彎腿」,具有支撐、造型及實用的功能。 傳統建築是以中軸線為主,採取左右對稱的方式建造,除了能收對稱之美外,也能達到統一的效果。公媽龕採取與傳統建築相同的設計,在欣賞公媽龕時,也可以發現左右兩邊的對稱題材,如花罩上的螭龍紋、門扇其上的格心、絛環板、裙板等,均可見對稱之美。將公媽龕上的裝飾,按題材分類,大致可分為花鳥、走獸和裝飾類。 楊士芳為同治7年(1868)戊辰科進士,是清代宜蘭首位也是唯一的進⼠,享有「開蘭進士」美名。中仕之後,雖蒙欽點為即用知縣,分發浙江,未幾因父喪在家守制,從此未曾出仕任官,長居宜蘭,貢獻鄉土。同治8年(1869)倡建宜蘭孔子廟,同治13年(1874)請建延平郡王鄭成功專祠於臺南,由巡臺欽差大臣沈葆楨轉奏,奉敕照准;光緒元年(1875)應聘為仰山書院院長,作育英才。乙未割臺之後,由於身為宜蘭首席仕紳,受聘出任宜蘭廳參事;明治32年(1899)與李望洋等倡募款興建碧霞宮,奉祀岳武穆王;一生行誼廣為世人傳頌與景仰。楊士芳家族公媽龕是楊士芳在光緒11年(1885)興建進士第之後所設置,用以奉祀楊家高曾祖考妣神位,與楊士芳、進士第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光緒11年(1885)以後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宜蘭博物典藏網/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