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香蕉絲帽

本文物為香蕉絲帽,手工編織製成,帽簷寬大略為上揚,帽圈正面以香蕉絲材料做打結裝飾。提供者為朱阿比。 噶瑪蘭族栽種香蕉苗,待時機成熟,由族裡的男人負責砍香蕉株,運回部落裡供女人編織。從刮絲、晾曬、分線、接線到綑線、整經等繁瑣的工序,完成材料的製作。 刮香蕉絲的傳統方式,是先將整顆香蕉假莖上的葉鞘一片片剝開,再剖成4等份,每等份寬約為5公分,分別處理為織布用的經、緯線,先使用刀等工具切開、剝離、往下刮開內層瓣膜,再將外層瓣膜有澱粉、水分、果膠等雜質刮除。刮除雜質後的香蕉絲纖維呈現透明的紫紅色,可清楚看出纖維紋路,香蕉絲和族裡的其他作物一起曝曬在陽光下,數日後,一片片紫紅色的香蕉絲曬成一絲絲米黃色的色澤,曬乾後的香蕉絲剩2公分,為了分線,族人熟練地以針頭將香蕉絲挑開,用雙手十指拉開絲線,分成奇數、偶數後各束成一小把。一邊檢查每一條香蕉絲的強韌,一邊打上平結積成線,去蕪存菁的完成接線。香蕉絲經過柔軟化、經緯順紗的步驟之後,就可以製作成各種物品了。與一般原住民的苧麻編織比較,香蕉絲製作的線材柔韌度較差,比較容易斷裂因此織布的難度更高,經常斷線,需要不斷的接線,質感也比較硬,因此過去經常備用來做地上的草席、篩米的篩子等,也會拿來做外衣。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朱阿比
  • 日期
    年代: 民國90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宜蘭博物典藏網/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