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渦電流發生器

此為本校物理學系之渦電流發生器,由日本島津製作所生產。其又稱作「法拉第圓盤發電機」,由英國物理學家Michael Faraday於19世紀中葉根據其電磁感應定律發明而成,為現今發電機的始祖。其特徵為方形木座,檯面可見一個以黑色支架直立的紅銅圓盤,放置在紅色馬蹄形磁鐵的磁場中,盤心原有一搖把,今已散失。盤緣處另有一個黃銅電刷緊貼,座底可見導線自電刷連接至台座上一對金屬端子圓柱。當轉動搖把時,可使紅銅圓盤於磁場中旋轉起來,即可產生微量電流。底座檯面有廠牌標籤「株式⊕會社/ 島津製作所/ SHIMADZU SEISAKUSHO LTD.」,另有白字書寫「B170-19」、「8□□•151•1」(上浮貼工學院標籤「工院/ B/ No 2□」)。 「島津製作所」(Shimadzu Factory)為第一代島津源藏於明治8年(1875)在京都木屋町所創立。島津家原本為佛壇製造商,然而島津源藏受到明治時代「文明開化」風潮的影響,決定從事當時最先進的科學事業,並以開辦製作理化相關器具的工廠作為實踐理想的方式。其子第二代島津源藏(島津梅次郎)除了承襲父親的科學事業外,更積極從事科學試驗與研發的工作。其於大正至昭和年間創下了「製造有人搭成的氫氣球並飛行成功(1877)」、「裝置醫療用X光機(1909)」、「製作工業用瓦斯紀錄器(1929)」與「製作工業用X光裝置(1936)」等幾項日本第一的紀錄。而戰後更以製作「光電子分光儀」與「遠端操控X光顯像」達成世界第一的紀錄。「島津製作所」於大正6年(1917)改組並上市為「島津製作所株式會社」(Shimadzu Seisakusho ltd),專門製作用理化學教學儀器,並陸續從事光電及X光設備之研發。而其於大正12年(1923)開辦柏林辦事處以來,逐漸拓展成為跨國型大企業。 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為臺灣總督府為了配合「工業化」與「南進政策」等國策,並提升殖民地人民實業教育的背景下,於1931年成立。在臺南高工成立前,全臺僅有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一所工業實業學校,且僅屬於中學性質,如果總督府要推動重大建設,往往需由日本聘請高階技師前來。因此為了配合「工業臺灣」的政策轉向,便在考量島內南北平衡、南進政策以及臺南州政府的積極爭取下,於臺南設立高等工業學校。 當時任命於總督府負責教育工作的若槻道隆為首任校長。創校初設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和應用化學科。1940年電氣化學獨立成科;1944年改制為臺南工業專門學校,機械工學科改稱機械科、電氣工學科改稱電氣科、應用化學科改稱化學工業科,並增設土木、建築二科。 二戰結束後,於1946年先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同年升格為臺灣省立工學院;1956年改制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最後於1971年正式定為國立成功大學。 物理學系於1956年改制為省立成功大學時成立。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1931~194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