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技藝天熊貓夢露 II

楊茂林赤忱地熱愛臺灣這塊土地,於1987年解嚴前後,發表了延續30年創作計畫「MADE IN TAIWAN(臺灣製造)」,決定以藝術回應臺灣社會政治經濟大爆發的時代。其主題涵蓋政治威權探討、臺灣歷史與稀有保育動植物生態敘事等議題,發展出「政治篇」、「歷史篇」與「文化篇」三個創作體系。 「文化篇」始於藝術家與子女喜愛次文化的卡漫角色,當時臺灣次文化尚未正式與當代藝術有所交集,藝術家則視其為探討臺灣視覺文化衝擊與異質文化性之重要載體,常以解構與再構築脫離原始脈絡的卡漫或者流行文化角色作為創作母題(Motif)。「文化篇」創作初期,約起於1995年,楊茂林將卡漫、童話人物列於仙班、晉升成佛的形象創造手法,試圖挪用於臺灣民間「仙」的神格化,藉以流行文化與宗教習俗共有的「偶像崇拜」,窺探外來文化的滲透與影響。 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就讀期間(1999-2002),習得電腦影像合成等多媒體應用,強烈地激發藝術家以拼湊東西方的卡漫人物圖像或者混搭各式文化圖樣作為實驗性質視覺語彙,直觀地表述臺灣主體文化與異質文化歷經時間演進的互斥、矛盾與融合且繼而不斷新生的獨特現象,以無理頭、怪誕與混搭意象詮釋自我經歷臺灣混種文化乃至於主體文化再生成之生命力。 不僅於平面繪畫到電腦影像揮灑臺灣文化之憂思,楊茂林對於立體雕塑的造型、質感與語彙具有極高興趣與想像,且認定「立體性」有益於觀者親身感知異質文化衝突與消逝的現實問題。於2002年,將「佛教造像」與「文化篇」的意念結合,期盼以「聖俗相融」緩解異文化的對立,創造外來與在地共有的文化追憶。 〈技藝天熊貓夢露 II〉則是「文化篇」經典代表作品之一,是以卡漫角色與流行偶像,結合佛教宗教性木造像的型態與屬性,得以創造「新神像」。「技藝天」型態,護持佛教的護法神,能歌善舞,多有技藝,其以瑪麗蓮夢露的招牌姿態搭配卡漫版的熊貓臉,座騎則是甲蟲等,這些形象也是臺灣幾個世代間共有的文化造像,且以不鏽鋼鏡面創造永恆反射觀者共有的回憶與文化認同。(撰文|鄭亞萍高美館典藏部企劃專員)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