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歷史中的澎湖 4

藝術家蘇志徹(1955-)的細膩感性其實隱藏在冷靜、理性之中,他的創作透過不同角度捕捉事件或風景來講述自己的所見之物,並透過圖像符號的寓意引發思考;作品以極其微分的色差和綿密的筆觸,引領觀者順著每一色層肌理進入藝術家的圖像世界!高美館所典藏〈歷史中的澎湖〉系列-1、2、4(1992)、〈洄瀾計劃〉(花蓮計劃,1993)和〈出入之間之一〉(嘉義計劃,1996)皆同屬於其「台灣計劃」的系列主軸作品。「台灣計劃」旨以人文、歷史和環境為座標,對某地理區進行區域性的地誌綜合研究之藝術創作。5件作品均以冷灰的色相基調、多層次細膩灰階的明度變化,展現藝術家理性且精實的具象寫實功力!畫面上出現的「門」、「窗」和「樓梯」所創造虛實空間,如被藝術家自己召喚出的精靈幻影,其表象與真實挑戰著我們對內/外、出/入和上/下的慣常認知,傳達出一種現實與幻境之界線逐漸模糊的情境—真實並存著幻境的質疑,幻境又慢慢向真實滲透。對於空間的思辨,藝術家不是給於確切的答案,而是引觸觀者對真實(reality)的深刻提問。 〈歷史中的澎湖〉系列-1、2、4以西台古堡為題材,此系列作品或以廢墟、荒涼、孤寂、斷裂…的意象呈現,但難掩其在歷史中所扮演禦敵捍衛的精神象徵。現代藝術通過對災難意象的藝術形式,將虛無的、破碎的、枯朽的元素當作是救贖的體現,藝術作品用廢墟的形式從歷史的「不在場」中尋找歷史,而這個廢墟就是再生的基礎。藝術家在參與創作的過程中將視點回顧,將遺落在生活中的文化殘片重新建構,繪畫沒入歷史洪流的文化記憶,並與地域人文歷史建立起雙向的聯通。 〈洄瀾計劃〉透過作品喚起對後山「淨土」因經濟或其他因素開發,導致土地與環境逐漸被破壞的憂慮。孤寂荒景的畫面和裸露出崇高與野性的巨石,對照人類的微小,為現代人的冷漠和現實提供警示。〈出入之間之一〉藝術家以空間的多重轉換,拋向人類理性的知識系統,並進一步模糊理性與知識,以重建人類對於人文環境的理解力,作品飽含藝術家對土地能量的情感。(撰文|蔡獻友 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