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邊(一)

出身南投草屯農村、曾任臺灣鐵路局機師的簡福鋛,後來投身藝術,國立臺灣藝專(今國立臺灣藝大)畢業後,再留學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成為1990年代臺灣最具表性的裝置藝術家之一:1991年個展於當時的臺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臺灣美術館)、1992年個展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年獲第三屆雄獅美術創作獎及台北現代雙年展首獎、1999年再個展高雄市立美術館。 90年代簡福鋛的創作,都是以生活週遭各類廢棄物為材質,經由燒灼、破壞、組合,形成一種巨大、鬱黑、殘破、悲愴的撼人意象,反映個人長期遭受病痛折磨與地球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強烈感受。 不過就在20、21世紀之交,簡福鋛再度收到醫生的嚴重警告:不得再進行廢棄物燒灼的創作行動,否則將引發身體的健康惡化;因此,簡福鋛只好重拾畫筆,2011年的三件油畫作品,正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事實上,早在進入國立臺灣藝專求學之前,簡福鋛便拜師臺灣前輩畫家李石樵,磨練油畫的技巧;而西班牙馬德里大學留學期間,他更獲得該校「油畫、油畫創作、素描、壁畫」四科的榮譽獎學金。這三幅以海邊景緻為題材的油畫作品,其實正是延續他年輕時喜愛的主題,表現一種奔放、洒脫、充滿生命力的意象;也是生病後,經常和家人前往臺灣北部海岸呼吸新鮮空氣、面對廣闊海洋放鬆心情的一種自然表現,除了筆觸的揮動,也將油彩直接擠出在畫面上,形成波濤洶湧的動態感。(撰文|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名譽教授、臺灣美術史學者)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