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為本能而奮鬥的羊

對大多數觀眾而言,對謝德慶藝術創作的理解,主要是以他在紐約所進行的五件行為藝術為討論標的(〈籠子〉(1978-79)、〈打卡〉(1980-81)、〈室外〉(1981-82)「〈繩子〉(1983-84)、〈不做藝術〉(1985-86)),甚至似乎以此定位他一生的藝術創作。然而,如果要更細膩地了解一個藝術家,如何在行為藝術尚未出現於臺灣,甚至在國際上也剛剛初始的時代裡,理解創作者如何走向這一條沒人走過的路,那麼就勢必延伸到藝術家其它階段,包含藝術的思考與追尋的漫長路徑,尤其是當中重要的轉折與關鍵。 1967年,謝德慶十七歲,這同時也是他轉向藝術生涯的關鍵年。該年他父親因病到台北就醫住院,母親北上隨同照顧。從小鬼靈精怪,受制於父親的管教,反叛青少年時期的這一年,暫時脫離父母的管束,猶如脫韁野馬,逃家逃學,更曾獨自冒險探索這塊土地。後因曠課節數太多,只能辦理休學。也因為輟學的緣故,他父親安排他到台北補習,但謝德慶到台北之後,卻進入席德進的畫室學畫,啟開他更自由遼闊的藝術視野。 〈為本能而奮鬥的羊〉(1969-1970)與〈我的軍人身份〉(1973)兩件作品皆為他早期創作實驗之作,也是他1974年偷渡到美國之前的作品,可作為理解早期創作階段的重要參照。 從〈為本能而奮鬥的羊〉這件作品,可觀察到他早期的繪畫已試圖突破既有的類型與風格,既無關乎對鄉土的情懷,亦非單純對客觀現實的描繪,強烈具個人特性,接近野獸派、表現主義的風格。即使隱約可見一些羊的特徵與造型,但是就表現方法、筆觸或造型而言,皆呈現出一種反叛繪畫規範的精神,將色彩與線條混融交錯,將造型分裂拆解,形成龐雜歧異的狀態。(撰文|鄭勝華 台南應用科大美術系助理教授)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9-197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