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等待看病的病人

〈等待看病的病人〉是一幅人間風景,描繪醫院所見的日常,筆調粗拙,色彩溫厚;與其說是表現病人等待看病的情狀,不如說是畫家個人心境的表露。本作屬劉文三晚期的作品,畫風趨於內斂,藝術韻味的追求重於外在形象的描摹。人物的容顏、肌膚與衣物均以相同的筆韻揮灑,沒有質地上的區分;放下細節,形貌隨意點染,畫意舒緩自在。 〈等待看病的病人〉之明亮的色調與獨特的色感,正是畫家長期錘煉出來的藝術特徵。 劉文三早年即對臺灣民俗有過深入調查研究,曾出版《台灣宗教藝術》(1977)、《台灣早期民藝》(1979)、《台灣神像藝術》(1981)等專書而奠定了他在藝壇的地位。他深窺民俗藝術的堂奧,其精髓造並已滲入了他的藝術中。另一方面,臺灣地處亞熱帶,溫熱多雨,幾乎整年都處在高溫、高濕的自然環境中。劉文三以自己的肌膚直接度量臺灣的氣溫,信任自己的「切膚」之感,他繪畫中之鮮明的赭紅與翠綠所呈現的濃烈與粗獷,應該是一種生理上的熾熱感。 對於臺灣自然環境與人文色彩,劉文三頗為自覺,他曾自我分析道:「我的色彩運用,執迷於偏重表現臺灣氣候中的溫熱與綠意,也具有傳統民俗色彩的強烈感,這是我對本土性色彩的運用。」畫家的陳述,為我們觀看《等待看病的病人〉提供一扇用以窺視他藝術堂奧的窗口。 每種文化都有屬於自己的口味,〈等待看病的病人〉人物的穿著裝扮、體態形貌,乃至蔓生糾葛的筆跡與色調,多少都帶著某種土地的味覺。法國文藝理論家泰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 1828-1893)認為,每個地帶都有其自身的耕作法和固有的植物,地帶代表特定的溫度及濕度。「精神的氣溫」受到「物的氣溫」的制約,「物的氣溫」決定某類植物的出現與消失;「精神氣溫」的變化,則決定某些種類藝術的出現。 〈等待看病的病人〉傳達一種「精神氣溫」,是臺灣濕熱氣候的美學轉換。劉文三以自己的姿態,回歸到自己的環境裡,也回歸於自己的歷史與文化中。(撰文|陳水財 藝術家)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