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生命694

曾培堯出生於1927年的臺南,時值日本統治下臺灣轉向現代化的昭和二年,恰巧也是臺灣首度舉辦官方美展,即臺灣教育會開辦「臺灣美術展覽會」的首屆,開啟臺灣美術轉向西化的風潮。曾培堯就讀臺灣公立臺南州港公學校(今臺南市中西區協進國民小學)時,於臺南大天后宮見一位日本畫家現地寫生,因而開啟對藝術的興趣。歷經戰火波及,求學之路並不順遂,為顧及生活現實所需,先在臺糖龍巖糖廠、後轉調臺糖農業工程處,任職會計工作直至退休。歷程中,其對藝術的熱愛持續增長、無稍見減損,工作之餘四處寫生,進入顏水龍於臺南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的美術教室學習。1952年郭柏川創立「臺南美術研究會」,曾培堯於1954年入會並擔任總幹事長達三十餘年。1955年起畫風有巨大轉變,風格從具象轉向抽象,畫作關懷由外在轉向內在,由形象描繪轉向心象抒發。 1960年起則結識藝術評論家顧獻樑(1914-1979),修習其所開設之中外美術史相關課程,兩人亦師亦友、密切往來,曾培堯此時亦開始透過藝術創作進行「生命」議題的一連串探詢,關懷作為一個存於自然天地的人,其最普遍也是最本質的各項問題,從此開啟了「生命系列」。 曾培堯曾在〈創作自述〉將自己的藝術生涯分為四個時期: (一)素描及寫實時期(1945-1952) (二)主觀表現具象時期(1953-1954) (三)抽象表現時期(1955-1961) (四)生命連作時期(1962-1991) 而最後階段的「生命連作時期」又可再分為七個階段: (一)「探索生命根源」(1962-1964) (二)「追求生命繁殖與連鎖」(1965-1966) (三)「邁進生命永恆」(1967-1968) (四)「高唱生命謳歌」(1969-1972) (五)「自然、神性、人性和生命的虛實」(1973-1978) (六)「宇宙、神靈、愛慾與生命統合」(1979-1986) (七)「生命本質與重生」(1987-1991) 本作〈生命694〉(1969),即屬於「高唱生命謳歌」階段。畫面中出現大量「帶有人類意象和神祕的生命原形記號」,這個記號是省略了五官細節,沒有面目,被簡化到僅存外形輪廓的人頭圖案。畫面中左右對稱鏡像的構圖,「生命原形」一個接續一個向左右發散出去,中央兩個相對稱映照的圓,內涵道家太極兩儀的符號,作為「生命原形」成形之地,實乃天地化育萬物之初始,這是曾培堯的宇宙觀,也是曾培堯對生命之源、乃至對自我生命的認知。(撰文|徐婉禎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