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思惟

李光裕,1954年生於台灣,70年代中期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雕塑科後,負笈西班牙聖費南度皇家藝術學院及國立馬德里大學美術學院研習西方雕塑技法與理論,師承著名雕塑家托雷多。其早期作品風格主為「圓渾美學」的表現形式,以完整豐滿的形體,構築豐盈之氣的量感。然而,自2013年以後的創作,開始轉向「鏤空造型」與「片狀結構」的形構方式,開拓空間表現性的更多可能,創作手法也更趨多元,除了既定的石膏、黏土塑形,亦包含塑料片彎折、鐵片銲接、打洞等方式,在作品結構形塑的過程,則參考「立體主義」的創作手法,以解構再建構,對物體進行破壞與分解後,再重新組合成體。這樣的創作手法,一方面消解傳統雕塑的量感,一方面也開展雕塑三度空間呈現的可能性,其將雕塑的「面」轉化成「線」,以類似在空中揮筆成形的寫意技法來塑形。〈思惟〉即是這個階段的重要代表作品。不同於羅丹的〈沉思者〉的傳統古典寫實風格,〈思惟〉的創作靈感源自東方文化的「思惟彌勒像」。思惟者的身形只用簡單的兩三條線條刻畫,然而李光裕以簡潔且輕盈、舒緩又帶有勁道的線條轉折,勾勒思惟者專注且不容撼動的沉思神情。作品亦援用東方「有無相間」的創作內涵,以片狀結構建構虛實交替的空間造型,無論處於何處,思惟者都得以融入周遭空間,一如冥想靜思後如入無人之境,四周環境都融為己身的精神世界。作品〈思惟〉體現李光裕近十年多來創作從厚重量體轉至線條書寫性的藝術形式轉變,雕塑技法也更為簡約精練,一如他在創作自述所提及的「我的作品,以鐵片代替筆,在空白的空間中寫出形態。 一條很確定乾淨的線條,可以完結一生。」(撰文|杜綺文 策展人、采泥藝術國際推廣組經理)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